东南亚之后,又盯上了印尼、老挝和印度
自2024年美方针对柬埔寨、马来西亚、泰国和越南四国发起“双反”并落地高额关税之后,不少中国光伏企业选择将产能转移至尚未受制裁的国家,例如印尼和老挝。目前,印尼的光伏组件年产能已超过25GW,老挝也在快速增长。
但新阵地并未逃过美方视线。此次请愿指出,印尼倾销幅度高达89.65%,老挝甚至达到249.09%,而印度企业也被指高达213.96%的倾销率。美国商务部将着手调查是否存在不公平补贴行为,ITC则需评估这些进口是否对美国本土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。 印度“被牵连”:成长太快也是问题? “天价关税”是否会重演? 这轮调查若成立,不排除美国再度开出“天价税单”。参考去年案例,柬埔寨组件被征收高达3521%的税率,其他三国也均超200%。一旦印尼、老挝和印度遭遇类似制裁,势必引发供应链又一轮重构。 业内普遍认为,这类关税短期内虽然有助于保护美国本土产业,但长期来看或将拉高其光伏项目成本、拖慢能源转型进程。彭博新能源财经预计,若新关税落地,美国光伏项目平均成本将上涨15%-20%,多达10GW的项目或将延期甚至搁浅。 国际回应:抗议声此起彼伏 面对美方步步紧逼,多国迅速作出回应。印尼投资协调委员会明确表示,印尼企业遵守国际贸易规则,美国的指控缺乏事实依据;印度则考虑通过WTO机制反击不公平贸易措施。 美国国内也并非铁板一块。部分清洁能源机构批评此举“扼杀绿色转型”,强调应通过创新和投资赢得竞争,而非靠关税筑墙。 地缘政治之下,供应链的敏感性进一步上升 乐泰科技长期关注全球光伏市场的变化节奏。从这次“双反”扩围可以看出,全球清洁能源供应链正在由“效率驱动”转向“安全优先”。对于我们这样聚焦于海外市场的企业而言,这不仅是挑战,更是倒逼我们持续优化区域布局和成本控制能力的契机。 当政策风向不确定性加剧,我们更需稳扎稳打、加强本地化能力建设,提升全球抗压能力。唯有如此,才能在波动中站稳脚跟,在竞争中突围向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