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产量下降,减产信号明显
根据最新数据,7月国内光伏玻璃产量为 48.09GW,环比下降0.7%。表面上看降幅不大,但由于7月比6月多出一天生产时间,实际减产接近 2GW。这意味着,产能缩减的趋势已经在加速。
减产的主要原因,是企业普遍陷入亏损。数据显示,7月国内整体窑炉冷修产能达到 6750吨/天,占总产能的5.21%;其中龙头企业减产量达 4800吨/天,占总减产的七成以上。 企业承压:成本与价格的“双重挤压” 过去几个月,光伏玻璃价格连月下跌,而原材料、能源等生产成本却居高不下,企业普遍处于亏损状态。龙头企业本应具备更强的抗风险能力,但在当前行情下同样面临巨大压力。 为了减轻亏损,企业开始主动减产,甚至提前冷修窑炉,这也是7月产量下降的重要原因。换句话说,市场的低迷正在推动产能出清。 8、9月:减产或将继续 从行业反馈来看,8月新规划的减产产能并不算多,但在工信部召开的行业会议上,多家玻璃企业呼吁进一步减产,以缓解供需失衡。与此同时,前期已进入冷修的窑炉仍在影响产能释放。 这意味着,在8月甚至9月,国内光伏玻璃产量可能还会继续下降。根据测算,全年运行产能的低点预计将降至 8.3万吨/天,对应的组件供应量约 42GW。 市场影响:供给收缩与价格博弈 短期来看,减产有助于缓解企业亏损,稳定价格。但从下游来看,光伏组件厂商对玻璃的需求仍然旺盛,特别是大尺寸、双面玻璃组件的普及,对供应链提出了更高要求。 这就导致一个新的博弈:如果减产过度,可能会造成阶段性紧张,从而推高玻璃价格;但若减产不足,企业又可能长期亏损。如何平衡供需,是未来几个月的关键。 结语 光伏玻璃作为产业链的重要一环,已经进入深度调整期。产能下降既是企业自救的方式,也是市场出清的必然过程。乐泰认为,短期内行业会承受一定压力,但这也为后续价格稳定和结构优化创造了条件。 未来,光伏玻璃企业必须在“提质降本”与“灵活产能管理”之间找到平衡点,才能在激烈竞争中保持可持续发展。这不仅关乎企业自身的盈利能力,也关系到整个光伏产业链的稳定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