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游需求偏弱,交易量有限
尽管价格上升,但市场整体交易量依然有限。下游终端需求疲软,加上组件厂商和电池片企业采购谨慎,导致市场活跃度不足。可以说,本次上涨更多反映的是供应端的压力,而非需求端的拉动。
一体化与专业化厂商策略分化
面对压力,不同类型的硅片厂商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方式:
一体化企业:以电池片和组件盈利为重点,目前硅片价格仅能覆盖现金成本,因此选择降低开工率,并通过“自制 + 外采”的组合模式来控制成本。
专业化厂商:则反其道而行之,提升了开工率。这得益于 OEM(代工)模式需求增加,下游客户甚至将自己储备的多晶硅交由代工厂加工为硅片,从而实现成本共担和风险对冲。OEM 模式让代工厂通过稳定的加工费维持盈利,同时帮助客户抵御硅片价格波动。
头部厂商亏损压力加剧
据市场消息,一家头部硅片企业在二季度扩大产能迎接装机高峰,却因成本控制不足导致亏损进一步加深。其 2025 年上半年财报显示,二季度亏损已超过一季度,销售和管理费用也同比明显上升。这让企业不得不在三季度保持低产能运行,以避免亏损进一步扩大。
市场展望:整合与资金仍是关键
业内观察人士指出,尽管中国市场在政策层面有持续利好,但行业真正复苏依然需要 产能整合。目前行业整体产能过大,即便是头部企业,在融资和资金链方面也可能面临不小挑战。
海外市场新动向:FEOCs 风险与多元化布局
除了中国本土市场,海外政策也正在影响硅片格局:
美国市场:有消息称,美国本土的硅片制造项目已启动与下游客户的谈判。
FEOCs 监管:虽然目前尚未覆盖到硅片进口,但业内普遍认为只是时间问题。部分东南亚的中资控股硅片企业,正考虑通过股权调整来弱化与中国的关联,以降低潜在风险。
产能外移:一些电池片和组件厂商正在筹划把设备搬到非 FEOC 区域,如非洲、中东及新兴市场,以建立更分散、更安全的供应链体系。
结语
硅片价格的这轮波动,再次折射出光伏产业链上下游的“此消彼长”。在供需失衡、政策博弈和全球供应链重塑的背景下,厂商们唯有提升成本管控能力、优化产业布局,才能在激烈竞争中保持韧性。作为深耕行业的企业,乐泰科技认为,未来硅片环节的整合与海外市场的战略布局,将成为行业能否走出低谷、迈向稳定发展的关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