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伏“内卷”问题浮出水面
近日,某部委召集多家光伏企业和行业协会召开制造业企业座谈会,重点讨论如何应对低价无序竞争,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。会上,主管部门明确表示将依法依规加强对行业的治理,推进落后产能退出,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,推动构建更加有序健康的市场生态。
这一表态,意味着对光伏行业的“去产能、去库存、稳价格”已成为政策重点方向。与此同时,行业协会也被寄予厚望,希望其发挥桥梁作用,引导企业加强自律。
行业呼声:不能再一味扩张
在刚刚过去的上海SNEC展期间,多位龙头企业负责人指出,目前光伏行业的问题,不仅仅是价格战,更是产能与需求的严重错配。一位头部组件厂商的高层直言:“再上任何产能都是内卷的延续。”
另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则建议通过“市场化并购重组+政策监管+技术替代机制”三位一体方式,实现供需重构和资源优化。
市场数据:全面承压,亏损扩大
据公开数据显示,2024年,光伏13个细分产业链中,有10个营收出现下滑,多个关键环节利润率跌破10%。电池片更是出现-5.89%的负毛利。
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,光伏企业负债总额突破3万亿元,40%以上的上市企业处于亏损状态,仅排名前十的亏损企业累计亏损超530亿元。全行业“降本增效”已不是选择,而是生存所需。
产能过剩:供给远超市场
目前,中国光伏硅料、硅片、电池、组件四大环节总产能已超过4000GW,远高于全球实际需求。即便部分产能已停工或计划减产,整体库存压力仍在持续上升。地方保护、重复建设等问题使得产能清理难度大幅提升。
此外,TOPCon产能的大量投放也带来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。过去两年间,其有效产能从不足15%飙升至超过80%,不少企业仍未回本便已被技术换代所淘汰。
全球化新趋势:从输出产品到输出能力
当前,中国光伏的“内卷”已外化至国际市场,引发全球供应链震荡。在这一背景下,传统的重资产出海模式正在转型为“轻资产+本地化合作”的2.0版本,即输出制造能力、渠道能力、服务能力和品牌能力,推动企业在全球范围内“扎根”。
有专家指出,中国企业要在国际市场走得更远,不能一味追求“吃独食”,而要更多合作、共赢,打造真正的全球朋友圈。
在挑战中寻找可持续之路
当下的光伏行业正经历一轮深度出清,这既是挑战,也是行业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。面对激烈竞争与高度不确定性,我们认为:
稳定的政策引导+明确的退出机制,是产业回归理性的关键;
企业要回归长期主义,精耕技术、优化产品、稳住市场;
国际化必须重视“本地价值”,形成可持续生态圈。
作为全球客户值得信赖的光伏合作伙伴,乐泰科技(Eco Green Energy)始终致力于为不同行业、不同市场提供稳定、高效、可持续的光伏与储能解决方案。在不确定性中,我们与客户共同成长,共同创造长期价值。
未来已来,唯有坚韧者行稳致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