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先,从发电端的税收抵免政策来看,过去只要项目“开工”,就可以满足补贴申请条件。但OBBA草案拟将门槛提高为“投运并网”才符合条件——换句话说,开发商不能再慢慢排期了,项目必须尽快上线才有资格申请补贴。
另外,补贴逐步削减的时间线也提前了,特别是对家庭用户重要的25D条款,可能在2025年就彻底终止。这意味着,美国的户用光伏市场可能将很快告别“有补贴时代”,进入更靠产品和成本竞争的阶段。
最受关注的,是草案提出了新的“Prohibited Foreign Entity(被禁止外国实体)”定义,包括两类:“特定外国实体”和“受外国影响实体”。如果某家公司被归入这两个类别,就无法申请核心补贴,比如48E(清洁能源投资税收抵免)、45Y(清洁电力生产补贴)或45X(先进制造税收抵免)。
这对许多原本计划在美国投资设厂的海外光伏企业来说,可能意味着必须重新调整股权结构或供应链布局,否则将失去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资源。
1. 政策不确定性加剧
目前虽然众议院已经通过OBBA,但是在仅以一票之差的情况下完成。这反映出,美国国内对光伏补贴的分歧仍在持续。接下来进入参议院阶段,有可能被进一步修改,但也可能因为党派博弈被搁置或强行推进。无论结果如何,当前这种不确定性,已经让市场情绪开始波动。
2. 海外企业面临新规则,供应链或将重塑
一旦“禁止外国实体”条款正式生效,许多在美有投资的企业可能不得不做出艰难选择:调整股权结构、寻找非敏感的供应链,甚至考虑撤资或退出部分项目。这不仅影响企业布局,也将推动美国本土制造业加速自建体系,同时对全球光伏制造格局带来新一轮洗牌。
3. 长期需求承压,抢装潮可能提前上演
短期内,为了赶在补贴门槛提高前拿到项目批复,美国或将出现一波抢装潮。但从中长期来看,补贴逐步退出,市场自主需求支撑能否跟上,仍是一个大问号。如果没有更清晰的替代政策出台,到2026年以后美国光伏市场的整体增速可能大幅放缓。
从这份法案可以看到,政策的不确定性,已经成为全球光伏行业不得不面对的一环。尤其在市场越来越全球化的背景下,企业的投资布局、合规策略、技术选择,都必须更加稳健、灵活。
在乐泰科技的项目中,我们始终强调“本地化+合规化”两手抓:既要在全球范围寻找机会,也要因地制宜应对政策变化。
无论是分布式电站、电池储能系统,还是出口型的柔性组件产品,我们相信,真正具备长期价值的企业,必须在技术、质量与风险控制之间找到最优解。
未来的光伏市场,或许不再是单一技术或价格取胜,而是综合实力与全球适应力的比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