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价格跌到底,企业扛不住
2024年硅料价格从最高9.5万元/吨一路下探至不到3万元/吨,跌幅超70%,直接击穿企业成本底线。组件价格也从巅峰时期的2.7元/W滑落至0.9元/W,毛利率压缩到个位数甚至负值。
结果是全行业普亏:68家光伏上市公司全年合计亏损超250亿元,龙头企业产能利用率仅5成,整个链条几乎陷入“边生产、边亏损”的恶性循环。
二、产能太多,库存爆仓
全球组件年产能超过1100GW,但实际需求不到一半。国内部分企业库存周转周期超过120天,光伏玻璃等环节甚至接近“爆仓”边缘。在激烈的内卷压力下,低价抢单成为主流,进一步拖垮行业利润。
更棘手的是,地方政府出于保就业、稳税收等考虑,不少低效产能被“财政续命”,跨区域整合困难重重,2024年国内新增产能仍高达200GW,远超市场增速。
三、政策强力出手,释放止卷信号
025年起,中央密集出招,遏制行业“恶性竞争”:
国家层面发声:7月1日中央财经委会议点名要求“依法治理低价无序竞争”;
法律护航:新修订《反不正当竞争法》明确禁止“低于成本价销售”;
行业标准提高:组件效率门槛提升至23.5%,倒逼落后产能退出。
同时,政策性银行启动专项贷款支持行业并购重组,一些省份也开始清理“违规招商”“过度产能审批”等保护主义政策,试图打破区域壁垒。
四、技术是破局关键,N型全面上位
面对价格困局,越来越多企业开始“以技术换未来”。2025年一季度,N型电池市占率已突破58%,HJT电池效率冲上25.8%,钙钛矿叠层电池也陆续进入中试阶段。
头部企业加快产能转型:隆基BC组件产能目标达50GW;旧产线大规模关停,PERC退出舞台,166mm硅片也正在淘汰中。产业链正在从“拼价格”向“拼效率”“拼技术”全面切换。
五、并购潮起,全球化重构优势
龙头企业加快出海布局应对贸易壁垒。比如在中东、东南亚设厂,推进EPC项目输出标准;同时通过收并购补技术短板、拓海外产能。2024年多个亿元级收购落地,行业集中度(CR5)大幅提升。
此外,“光伏+储能”“光伏+制氢”等场景化综合方案成为新增长点,帮助企业延伸服务链、增强抗风险能力。
结语:
行业经历寒冬,但危机中也孕育着转机。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从“疯狂扩张”走向“冷静精进”的新周期正在成形。真正能穿越周期的企业,不是靠价格战抢市场,而是靠产品质量、技术创新和解决方案能力来赢得客户。
在乐泰科技(Eco Green Energy),我们正通过高效组件布局、储能集成方案以及区域化服务网络,助力客户应对市场不确定性。我们相信,只有把握住“质变”而非“量增”,光伏行业才能迎来真正的高质量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