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统能源虽然支撑了过去几十年的工业发展,但在AI时代显然有些“力不从心”。火电虽稳定,但碳排放成本高,煤价波动大;水电受限于地域,无法复制推广;核电虽清洁,但投入大、周期长,动辄十年起步。更重要的是,AI数据中心对供电稳定性的要求近乎苛刻——99.999%的可靠性几乎不容波动。
而一旦遇上极端天气或电网突发故障,损失的不只是电费,更可能是成百上千万级的“模型训练成本”。
光伏+储能,迎来成本与技术的双重突破
相较之下,光伏+储能的组合正好破解了这些问题。当前中国已有部分光储项目度电成本降至0.3元以下,相较欧美低出30%。以山东肥城“渔光互补”项目为例:150MW光伏搭配27MW/54MWh储能系统,不仅年发电达1.8亿度,还通过液冷技术将储能系统寿命提升至万次循环,实现6年投资回收期。
此外,随着单晶硅电池效率突破35%、全钒液流电池实现10小时储能,以及全球电池价格向100美元/MWh迈进,光储系统正在全面降低成本门槛,加速走向规模化。
全球都在“押注”光储
政策与市场正在共同驱动这股趋势。中国“东数西算”工程就是一例:通过西部光伏基地直供东部数据中心,让绿电直接服务AI算力。而谷歌、亚马逊等科技巨头也在加速布局——其采购的10GW清洁能源中,超60%为光储项目。
欧洲则更激进,已明确要求2030年前数据中心100%使用可再生能源。国内也在推进绿电证书制度,推动光伏发电与用电负荷的动态匹配。
可以说,从全球能源结构到算力基础设施的构建,光伏+储能都不再是“可选项”,而是走向中心舞台的关键角色。
结语:
在乐泰科技看来,光储融合不仅是能源转型的下一站,更是数字基础设施的“安全阀”。我们正服务于多个光储一体化项目,从高温荒漠到沿海数据中心,持续探索如何用技术手段提升系统稳定性与收益效率,为AI时代的数据中心提供更可靠的能源支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