欧盟的电池革命最早出现在家庭市场。2021至2023年的能源危机推动了居民购置“光伏+储能”的热潮,德国迅速成为最大市场,家庭储能系统的配置率长期保持在 70%以上。在短短三年内,欧盟的家庭储能装机从 1 GWh 飙升至 11 GWh,增长了11倍。
与此同时,大规模电池储能项目虽然起步慢,但也在稳步扩张。欧盟的C&I(工商储能)市场在早期几乎停滞,主要原因是电网费用高、缺乏激励措施、审批流程复杂等。
2024年,随着电价下降和部分国家补贴退出,欧盟的住宅储能市场出现十年来的首次下滑(-13%)。尽管幅度不大,但对高度依赖增长预期的行业来说,这是一个警示。
相对而言,大规模电池却迎来爆发式增长,新增装机量是2023年的 3.5倍。其中,意大利占据了近一半的新增装机量,显示出电网级储能已经具备快速落地的条件。
总体来看,2024年欧盟共新增 18.5 GWh 储能,总装机接近 50 GWh,其中三分之二来自家庭储能。
放眼全球,欧盟在储能规模上正被迅速拉开差距:
中国:2025年上半年就新增 53 GWh,几乎相当于欧盟的全部存量;
美国:2025年上半年新增 15 GWh;
欧盟:截至2024年底累计 50 GWh。
这意味着,欧盟必须在政策层面更快行动,否则将在能源转型赛道中落后。
2025年预计将成为欧盟“电网级储能”首次超过住宅储能的一年。到本十年末,大型储能将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。
但即便按照当前的政策和市场走势,到2030年欧盟储能总规模也只会增长到 400 GWh 左右。而要真正支撑可再生能源主导的电力系统,这一规模至少需要 翻十倍。
为实现这一目标,欧盟必须推出一份类似“太阳能战略”的 储能行动计划,其核心应包括:
设定明确目标:为储能部署设定阶段性和长期目标。
简化审批与并网流程:支持储能与光伏、风电联合申报,区分储能和发电项目的排队顺序。
统一安全与规范:在消防、噪声和安全标准上实现欧盟成员国的一致性,降低跨境项目障碍。
市场机制开放:让储能公平参与容量市场和电网稳定服务,如惯性、无功电压支撑、黑启动等。
本地化供应链:通过补贴与市场准入政策,支持欧洲制造,减少对外部的依赖。
可持续发展:强化电池回收与再利用,提升全生命周期的环保价值。
我们认为,储能已不仅仅是可再生能源的配套,而是能源转型的“加速器”。欧盟如果想要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优势,必须尽快推出系统性的政策框架,推动储能从住宅端走向大规模应用。
在乐泰科技看来,只有让储能更快、更安全、更可持续地融入能源系统,才能真正实现能源独立与气候目标。